我們能如何想像未來?理想中的未來城市會是什麼樣貌?
當人類的居住需求愈發擴張、型態愈來愈多元,我們該如何去重新思考一種別於以往的工作系統,從軟體到硬體進行更新與整合,以回應今日的社會?我們又如何將設計作為一種反思的工具,透過設計打開背後的社會議題,提出具有實驗性的想像?
「大量交織(Megaweaving)」概念,其關鍵字包含文化多樣性、資源最大化、過剩成為養份、跨方案的資源整合、直接動手整理城鄉環境等。
2025年2月15日的浮萍定海—台中場(備註一),總共有13位玩家、1位主持人、3位遊戲NPC以及幾位旁觀者共同參與。所有人在遊戲開始都不能揭露真實身份,參與者們皆在不甚了解彼此的狀態下遊戲,藉由關卡的推進慢慢相識。
「自造材」,即強調「親手製造」的材料,「自造」一詞可以溯源至2010年前後興起的自造者(Maker)文化,它在臺灣又名「創客」,從命名本身便充滿積極意義。這群人熱愛實踐、善於實作,試圖在現有的資源中進行創造性的回收再利用。
第五場公民計畫,邀請到黃豆泥與林逸晟一同分享投入NFT領域的歷程,黃豆泥先是淺談日本web3地方創生之指標案例「山古志村的電子錦鯉NFT」,從數位轉型去看NFT的社會影響力,並簡要說明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運作。
「請閉上眼睛……」
「想像你所在的這個建築,在它還沒被建造起來時,這裡會是什麼樣子?在這裡生活的人又是什麼樣子……」
「好,也許你已經看到一些過去的畫面了……那再請你想像50年後,這裡又是什麽樣子呢?」
第七場公民計畫「給未來的禮物:家庭檔案數位化工作坊」由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簡稱AAA)檔案員何沐恬、謝以恭主講,兩位分別簡介了檔案數位化的相關知識與操作技巧,先從AAA的工作經驗談起,進而帶出檔案數位化的重要性。
公民計劃最後一場,迎來了最令人好奇的講者組合北藝大藝教所所長吳岱融,以及現任臺中市議員黃守達。前者是學院的藝術教育者,後者則是政治工作者,看似極與極的兩方,卻因不同的立場而能在言語之間將公共議題刻畫得立體、鮮活。這是一場不做定論的講座,而是透過雙方的分享與提問,闡釋自身對公共性的質疑、期許與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