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STS
許家禎
許家禎的作品以「身體」作為情感的承載器皿,藉由蒐集群體隱私中蘊含的共有情感,逐步梳理常民文化裡的情感痕跡。她將個體記憶的故事轉化為具有公共性的技藝實踐,透過行為生產與外部場域的展演,開啟與社會的開放式對話。在此過程中,不僅窺探了個體私密的內在想像,也進一步串聯起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思辨關係。

劉凱榛1993年生於台中東勢。寫字的人、劇場工作者,近年也跨足行為藝術與影像。關注虛/實空間中身體的流變,以及當代親密議題。擅長創造關係性的現場,鬆動既有的觀看政治,連結臨時的跨個體網絡,共同體現新的敘事可能。
魏肇儀在生活與影像之間求生、探索與學習。
在紀錄影像的創作歷程中,與不同藝術團隊走訪亞洲各個角落,足跡從東亞島鍊至東南亞都會與鄉野,在界線的邊緣上感受人民生活中自由力量的展現。影像著重於「關係」的探究,從人與人、人與物、或是人與地方出發,感受人如何與環境互動,並觀察其跨國界、跨族群、跨物種的交匯狀態,以此作為在紀錄影像創作中的發展基礎。


郭柏彥
1989年生 花蓮人,像日綜一樣擁有自己的名號和技能,以清潔整理為創作方法,人稱它為「掃地機器人」,像魔法師施以空間魔法,以現地資源的打開和再利用為核心,讓環境和人之間的關係,透過整理、代謝搖身一變成為能夠提供更多可能的空間資源。

張程鈞1996年生在高雄,現居臺南。你可能覺得他的作品像個遊戲,喜歡把東西變來變去,再變來變去。作品常以輕鬆的口吻講述那些他在意、但大家覺得有點嚴肅的事情,像是資源分配、界線劃分、人們權利等。觀眾在作品前笑著笑著,就開始想:「嘿,這些事情真的這麼理所當然嗎?」。
石孟鑫1995 出生於 台灣,台中。
目前工作生活於台北,擅長運用日常物件透過雕塑與裝置形式,透過拼裝、變形營造出既熟悉又陌生的視覺語言,強調空間與物件的對話。觀察城市中被忽略的廢棄或邊陲物件,賦予它們新的語境與視覺張力,同時引導觀者深思空間中隱匿的情緒與記憶。

張媛珍1996出生於台中豐原, 2019於銘傳大學商品設計系畢業,目前從事平面接案及陶藝創作,在學期間到現在不斷地摸索各種媒材,從硬的木頭到軟的布料,2022開始接觸陶藝,到現在大部分創作都是以陶作為創作的媒材,因為在陶藝的製作中可以自由的發揮腦袋所建構的內容,同時又得兼顧燒至及釉料的施用,享受偶爾開窯的不確定性,就像人生隨然都在掌控之中但偶爾還是會有意外的驚喜。
唯劇場台中在地劇團,立案於2019年,自我定位為「文化轉譯者」,唯有接住文化的脈絡,才能讓新時代做出回應 而劇場成為傳遞文化故事不可或缺的媒介。

以「跨世代交流」與「傳統傳承及創新」為宗旨,以「戲劇教育、傳承、療癒」作為執行方針,「戲劇走入生活,人群走進劇場」為劇團努力的目標。

積極促進國際文化、在地價值、表演藝術間之水平流動與垂直整合,並連結SDGs永續發展目標為企劃概念,全面培養大眾對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和視野高度。

柏星景觀創立於2015年的初春並於2020年始涉足於公共藝術領域。我們秉持藝術始於必要性(Art emerges from necessity)的理念,以景觀規劃及建築設計專業為基底,將公共藝術的創造過程視為一場面對社會環境及空間上的營造。從對議題性的探求,銜接至概念轉化再到創建出與基地景觀環境相和的作品;我們不執著於形式上的追求,而是期望透過此一過程,在每一處創作節點的探詢中,找到能持續行走在當代的公共藝術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