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宅公共藝術計畫發表 EXHIBITION
FROM10 / 17 / 2025(五)
TO10 / 26 / 2025(日)
14:00-19:00
at北屯北屯社宅(北屯區江興街85號)
梧棲三民社宅(梧棲區文化路一段86號)
下滑 scroll down
社宅建築體作為現代城市聚落的最小單位,不只是蒼白的政策,也並非只是回應當代特定族群的需求,實際上揭示的是關乎整座城市的未來。
在現代城市中,有別於過去人類文明的聚落發展模式,在實體維度的空間與時間裡,互不相識的我們是否準備好一起空降在一個個新的垂直聚落?城市與人的關係如何因為這樣快速的變化而因應、調節?「未來學家」作為面對未來城市的準備,向未來探究、同時向過去學習,城市正是人類世界的縮影,我們是否可以以寓言的方式對城市政策的未來進行一種奇觀式的幻想?直面這近未來的預言……
臺中市社會住宅第二期公共藝術計畫A案
主辦單位:臺中市住宅發展工程處
執行單位:好伴社計 加 LINE!
ARCHIVE
0. 未來即是現在——寫於公民計畫結束之後
我們能如何想像未來?理想中的未來城市會是什麼樣貌?
當我們談論未來,腦袋浮現的也許是科幻式的場景、賽博龐克式的街道......然而,公民計畫所描繪的未來,也許只是你的下一秒、下一個念頭、下一個行動。現在即是一個節點,是通往未來的關鍵。
公民計畫統籌曾哲偉以「有機生活的培養皿」為題,既是比喻,也是期許,期許公民計畫能夠作為部分民眾的思想溫床,從八場活動中萌生對生活的想像。公民計畫的活動形式包含講座、對談、工作坊,以多元的互動方法將人群聚集,形成志同道合者的交流平台。主題上,則是將社宅、公共藝術、未來社會等議題拆解成諸多面相,比如建築、公共政策、去中心化社群、社會參與式藝術、數位轉譯、人文關懷等,邀請相應的講者深化各面向的討論。>>>閱讀更多
1. 日常的未來格局 Daily Pattern in the Future
「Design for a Better World!」
這句熟悉的口號,將「設計」視為前進美好新生活的手段,然而,設計的目的究竟是什麼?設計還有什麼可能性?當人類的居住需求愈發擴張、型態愈來愈多元,我們該如何去重新思考一種別於以往的工作系統,從軟體到硬體進行更新與整合,以回應今日的社會?我們又如何將設計作為一種反思的工具,透過設計打開背後的社會議題,提出具有實驗性的想像?機器人、建築工程、社會設計、批判性設計、推測設計等,作為講座「日常的未來格局」的關鍵字,分別從技術、應用實例與理論切入對未來的探討。>>>閱讀更多
2. 「大量交織」的公共藝術實踐與想像(+藝術家交流茶敘)
Megaweaving: Public Art Practice and Imagination
本場活動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為蕭有志老師(以下稱蕭老師)的「『大量交織』的公共藝術實踐與想像」,下半場則是參與本次「未來學家 公共藝術計畫」(以下稱未來學家)的藝術家茶敘,輪流介紹彼此作品並提出駐村的初步規劃。
由蕭老師提出的「大量交織(Megaweaving)」概念,其關鍵字包含文化多樣性、資源最大化、過剩成為養份、跨方案的資源整合、直接動手整理城鄉環境等。其中又以「跨方案的資源整合」貫串蕭老師的多年實踐,以更長遠的目光看待各個獨立案件,不單單考慮短期利益,而是考慮案件成果的存續可能,以及多方案間的連結,讓有限的資源持續轉動、循環。>>>閱讀更多
3. 浮萍定海:去中心化的關懷社會長什麽樣?Liquid Dependencies: what does a decentralised caring society look like?
浮萍是一種小型水生植物,多生長於水面上,隨水波浮動,也常被用來比喻社會上未有穩定歸屬的個體,強調人的無根、漂泊狀態。其實退一步看,每個人之於社會或許都是一株小浮萍,這些浮萍時而獨自漂流,時而凝聚成大片的綠,當這些浮萍漸漸彼此依靠,或許就能穿越風浪,在動盪的海面持續生長。
2025年2月15日的浮萍定海—台中場(備註一),總共有13位玩家、1位主持人、3位遊戲NPC以及幾位旁觀者共同參與。所有人在遊戲開始都不能揭露真實身份,參與者們皆在不甚了解彼此的狀態下遊戲,藉由關卡的推進慢慢相識。>>>閱讀更多
4. 未來循環生活:從自造材料到循環日常 手作工作坊 Future Circular Living: From Self-Made Materials to Everyday Circularity
「自造材」,即強調「親手製造」的材料,「自造」一詞可以溯源至2010年前後興起的自造者(Maker)文化,它在臺灣又名「創客」,從命名本身便充滿積極意義。這群人熱愛實踐、善於實作,試圖在現有的資源中進行創造性的回收再利用。說得激進一點,自造者們似乎都帶點反消費主義的反叛精神,並重視個人的價值與獨特性,在這個以消費為上甚至產生大量浪費的社會中,相信自給自足的微薄之力,並以此為樂。Jimmy也提及,「開源(Open Source)」亦是自造者文化的核心,他們認為所有的實踐方法、實驗結果都是可以分享的,藉由共享與串聯產生更好的推廣效益。>>>閱讀更多
5. 電子錦鯉如何席捲日本數位政策?地域振興與數位村民的行動網絡 How Does Digital Nishikigoi Change Japan's Digital Policy?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Network of Digital Villagers
新冠肺炎席捲世界之時,線上社群、線上活動成為了維繫關係的解方,在被迫禁足的時日裡為人們帶來連結感,稀釋孤獨。在此期間,非同值化代幣NFT(Non-Fungible Token)走進大眾的視野,因其去中心化、便於交易且格式多元之特性,受到一群特定人士的鍾愛,並有持續普及化的趨勢。
第五場公民計畫,邀請到黃豆泥與林逸晟一同分享投入NFT領域的歷程,黃豆泥先是淺談日本web3地方創生之指標案例「山古志村的電子錦鯉NFT」,從數位轉型去看NFT的社會影響力,並簡要說明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的運作。>>>閱讀更多
6. 間隙生命:以入侵生物為模板的都市存活想像 Interstitial Lives: Urban Living Reimagined Through Invasive Species
「請閉上眼睛……」
「想像你所在的這個建築,在它還沒被建造起來時,這裡會是什麼樣子?在這裡生活的人又是什麼樣子……」
「好,也許你已經看到一些過去的畫面了……那再請你想像50年後,這裡又是什麽樣子呢?」
過去、未來、現在,在這短暫的時光旅行裡,你看見了什麼?在沒有史地依據又遮蔽了視覺的前提下,這樣的想像反而成為向內探索的過程,反映出你對此處的理解、期待與詮釋。>>>閱讀更多
7. 給未來的禮物:家庭檔案數位化工作坊 A Gift to the Future: Family Archives Digitization Workshop
第七場公民計畫「給未來的禮物:家庭檔案數位化工作坊」由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簡稱AAA)檔案員何沐恬、謝以恭主講,兩位分別簡介了檔案數位化的相關知識與操作技巧,先從AAA的工作經驗談起,進而帶出檔案數位化的重要性。本場主要分成三部分進行:介紹檔案員工作內容、家庭檔案數位化方法教學、檔案數位化實作,從建立基本觀念開始,再藉由實際操作讓參與者親身感受不同檔案載體、工具、工作方法之間如何交互應用。>>>閱讀更多
8. 我們如何在這裡生活?關於「公共X藝術X未來城市」的跨界對談
How Do We Live Here? Interdisciplinary Dialogues on Public × Art × Future Cities
公民計劃最後一場,迎來了最令人好奇的講者組合北藝大藝教所所長吳岱融,以及現任臺中市議員黃守達。前者是學院的藝術教育者,後者則是政治工作者,看似極與極的兩方,卻因不同的立場而能在言語之間將公共議題刻畫得立體、鮮活。這是一場不做定論的講座,而是透過雙方的分享與提問,闡釋自身對公共性的質疑、期許與想像。>>>閱讀更多